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2025-11-27 09:11:10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唐代著名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人稱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他的《清明》十分有名。
寫作背景: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后庭花》,綺艷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后主長期沉迷于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丟了江山。陳朝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fā)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陳后主的后塵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jīng)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杜牧前期頗為關(guān)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zhèn)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詩詞大意:迷蒙的煙霧籠罩著寒江,小舟白沙上映著銀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臨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國之恨,仍在對岸把《玉樹后庭花》聲聲的歌唱。
中心思想:本詩借陳后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tǒng)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xiàn)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晚唐統(tǒng)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名句賞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的樂曲,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于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xiàn)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tǒng)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gòu)思精巧縝密。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