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2025-11-27 09:08:41
《詩經(jīng)》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作者簡介:《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本名為“詩”或“詩三百”,儒家后人奉之為經(jīng)典 ,因而稱《詩經(jīng)》。它手機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05首,分風(fēng)、雅、頌三部分。國風(fēng)中的多數(shù)內(nèi)容是民間歌謠。本詩選自《詩經(jīng)·秦風(fēng)》。古時人們思想純樸,有些表達某種感情的詩句只能通過民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首情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詩詞大意: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jié)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沙洲中間。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回難走。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寫作背景: 關(guān)于這首詩的內(nèi)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jīng)》辨義中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jīng)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云、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中心思想:這首抒情詩借景起興,描述追尋意中人的境況。意中人的行蹤飄忽不定,而追尋者執(zhí)著的精神不變。詩的意境朦朧,幻想迷離,引人遐想。以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fù)詠唱,委婉動人。
賞析:《蒹葭》是《詩經(jīng)》中影響很大的一首情歌。它從蒹葭、白露構(gòu)成的秋色圖入手,讓人進入迷戀而感傷的季節(jié)氛圍之中。并以此作為襯托。詩人寫景很有特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顯而易見,蒹葭、白露的轉(zhuǎn)變給人匆匆的動感,意味著光陰似水,一去不復(fù)。這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已秋色為背景,勾起人傷感的情思。全是雖有三節(jié),但所表達的只有或男或女對戀人的思念,以及思念不得的憂愁。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