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8-12 11:48:10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題記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最為婉約凄美的一本。它缺少很多戲劇性色彩,其內容也不像其他三本名著那樣激昂傳奇。仔細品讀,她似乎只讓人看到了大觀園中人最初的日常生活圖景與最終的曲終人散。但正是這種掩藏在面紗下的凄美,才讓《紅樓夢》具有令人難以忘懷的力量。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以及薛寶釵之間的戀愛與婚姻悲劇為明線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書中并不單單描寫這一事件,而是以此為中心,寫出了整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而拓展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全面反映整個時代的特征。書中的大事件并不多,從秦可卿之死,到賈元春省親,到寶玉被打,到抄檢大觀園,再到晴雯之死,黛玉之死……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大事件”,卻每一次都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更遠更深發(fā)展,直到組成了這一本書。
《紅樓夢》中通過事件對人物進行細致描寫,使人物血肉豐滿,活靈活現(xiàn)的站在我們面前。我們從黛玉進大觀園的那一刻起,就從她和其他人的相處中看到了她的刻薄嬌弱和傷春悲秋;薛寶釵八面玲瓏,是一個大家閨秀;襲人溫和善良,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寶玉;晴雯雖是侍女,但她內心的驕傲與敢愛敢恨的性格,也讓我們看到了她對權貴的蔑視。賈寶玉在長輩的評價中,是一個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但真正懂他心的似乎只有林黛玉一個。薛寶釵,史湘云都曾勸寶玉去做官,只有林黛玉對這些閉口不談,只與他討論一些陽春白雪。從最初到最后,林黛玉與賈寶玉相互的知己只有對方,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不免產生愛的火花,卻因為封建勢力的頑強而被迫掐滅。在那個時代,不被支持的愛無法排除萬難,越堅固的愛對他們來說越會成為悲劇。書中還增加了對人物的判詞,從判詞委婉告訴我們人物的經歷與命運,似乎讓我們看到曲終人散是必然的結果。
書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不只是人物描寫,還有處處的伏筆。早在秦可卿去世托夢給王熙鳳時,一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便是對所有人結局的暗示;再到賈母帶夫人小姐去踏青時,對于戲曲的選擇,從《白蛇記》到《滿床笏》再到《南柯夢》,象征了賈家從起家到鼎盛再到萬事一場空的結局。除卻這些大的暗示,一些小的細節(jié)處的暗示更是讓人嘖嘖驚嘆:黛玉與湘云聯(lián)詩時,黛玉做了《葬花吟》,其中“明媚鮮研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隨花飛到天盡頭”“質本潔來還潔去”等句讀來句句傷感。這看似只是林黛玉一貫的作詩風格,但在細品之下卻另有文章。在這其中,黛玉不就是將花比作自己,自己死去不就是花魂么。由此看來,林黛玉也在一個中秋之夜,沉湖而死。同時,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名字,也象征著將真事隱去以及掩蓋要說的事情。伏筆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時又十分敬佩作者的文筆。
惜海棠無香,嘆身世浮塵,傷曲終人散,從家族最初的鼎盛,一家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閑情逸致,到大觀園被抄,賈府由盛轉衰,再到最終許多人呈西風而去的悲慘結局,我們看盡了賈府的興衰。全書讓我們看到的或許正如結尾詩句所言:說道心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shù)線等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