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wǎng)整理 作者:中考網(wǎng)編輯 2019-06-15 16:54:05
五大竅門寫出事件的波瀾起伏
一、扣人心弦——懸念法
懸念法,是指在文章開頭或文章中,設(shè)置疑團,不加解答,引起讀者關(guān)注,激起讀者急切地想往下讀的興趣,直至讀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種技巧。人有追根問底的天性,而懸念法恰能把這一心理激發(fā)出來。所以,懸念法是最容易取得引人入勝效果的方法之一。
如魯迅的小說《祝!罚婚_頭就描寫了祥林嫂臨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地轉(zhuǎn)動,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段肖像描寫本身就造成極濃厚的悲劇色彩,有力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讀者不禁會想到:祥林嫂是什么人?她是怎樣淪為乞丐的?而且還是這樣一副麻木的神情?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很強的懸念,吸引著讀者去尋找答案。
二、節(jié)外生枝——誤會法
誤會法,是指利用時間、地點、人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間的誤解,為情節(jié)發(fā)展推波助瀾,豐富情節(jié)的戲劇性的一種表現(xiàn)技巧。誤會法能讓本來能按常理發(fā)展的事情節(jié)外生枝,而文章就在這“生枝”之外顯示出情節(jié)和主題的精彩。
如有一篇《買壺》的文章,寫爺爺在集市上買了把水壺,奶奶問爺爺試過沒有,漏不漏。爺爺剛拿起水瓢要試,打開壺蓋一看,愣住了,放下了水壺。“奶奶見此情景,就嘮叨開了:‘這死老頭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還這么毛手毛腳的,買把壺也是漏的!’奶奶還沒說完,爺爺早提著壺出門了,臉陰沉沉的,奶奶不放心,叫我跟了去。爺爺來到集市上,找到賣主,剛說了句:‘同志,這是你賣給我的一把壺……’那人誤以為爺爺要換壺,就指了指墻上‘商品出售,概不退換’的紅紙條。爺爺說:‘壺里有250元錢。’爺爺?shù)脑捯暨未落,那人就站了起來,抓著爺爺?shù)氖诌B聲道謝。”至此,一切才真相大白。文中,奶奶對爺爺有多次誤解,賣壺的對爺爺也有誤解。這些誤解,都增加了文章的波瀾,也更加突出了爺爺拾金不昧,急人所急的品質(zhì)。
三、出人意料——陡轉(zhuǎn)法
所謂陡轉(zhuǎn),是指在記敘事件時,有意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向一個方向,層層發(fā)展,直至頂點,然后陡轉(zhuǎn)驟折,讓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jié)局,強烈地震撼讀者,從而取得一種異乎尋常的效果。
如《池塘燈影》一文,文章寫“我”深夜苦讀,不免煩躁,偶然發(fā)現(xiàn),池塘對面五層樓上中間的一個窗戶閃爍著不變的光——“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他房子都已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獨它還睜大眼睛——不知疲倦的眼。漸漸,我產(chǎn)生了一種競爭心理,看誰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過,這競爭倒幫了我一個大忙,我順利地通過了幾門課程的結(jié)業(yè)考試。”畢業(yè)那天晚上,路過池塘邊,又瞥見了那盞燈,“我”的心底里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把我成功的喜悅跟燈下的競爭者一起分享。“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他一句祝福;如果是一個豆蔻年華的青年,我就……”當(dāng)‘我’氣喘吁吁地爬上五樓,“心跳了一陣,臉紅了一陣,終于大著膽子推開門”時,文章也就到了結(jié)尾:“啊?那是公共洗臉間的一盞燈!”只此一句,令人始料不及。這就是意外之筆的效果,于陡轉(zhuǎn)之間給人無盡的想象回味余地。
四、曲徑通幽——抑揚法
抑揚手法常用的有“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人們認識事物總有個過程。開始時,因為了解不全面,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等了解深入后就會改變認識。其中的曲折性便是抑揚手法的認識根據(jù)。我們的文章以贊揚為主,所以“欲揚先抑”方法較為常用。
如楊朔的《荔枝蜜》,一開始就寫自己幼年時被蜜蜂蜇了一次,于是覺得“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后來知道蜜蜂蜇了人,自己也會耗盡生命時,就原諒了它,但感情上還是疙疙瘩瘩的總不舒服。再后來,因為喝了荔枝蜜,并且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就開始喜歡并贊揚蜜蜂的精神,最后還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開頭先對蜜蜂抑,繼而不寫蜜蜂而寫荔枝,這似斷實連,先抑后揚的寫法就構(gòu)成一個波折,使文章曲折有致,搖曳生姿,有曲徑通幽之美。
五、烘云托月——鋪墊法
為了取得較好的表達效果,對要寫的人和事先不直說,而是先做好種種鋪墊,給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與此同時,往往不惜筆墨,渲染氣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這種手法,往往具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達效果。
劉鶚的《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一節(jié),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shù),作者做了層層鋪墊和渲染。先寫聽眾到場之早、之多,氣氛之熱烈,使我們感到演唱者技巧肯定不凡;再寫琴師和白妞的技巧和聽眾的評價,使白妞還未出場就被描繪得神乎其技。最后才是對白妞的演唱的精彩描寫。這層層鋪墊渲染,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絕。
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比、蓄勢、插敘、擒縱、張弛等法構(gòu)成文章的波瀾。當(dāng)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種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情節(jié)的波瀾是由生活本身的復(fù)雜性決定的。因此,我們寫文章時,要在符合情理的情況下追求行文的曲折多變,不可為曲而造曲,以致于違背事理,貽笑大方。因此,我們在把記敘文寫得有波瀾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兩點:第一,注意情節(jié)的合理性,不故弄玄虛。第二,注意為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服務(wù)。這樣才能使文章真正在一波三折中扣人心弦,曲盡其妙。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